质量工具之系统图

 

1.系统图的定义

1.1 系统图的定义

系统图(Systematization Diagram),就是为了达成目标或解决问题,把要实现的目的与需要采取的措施或手段,系统地展开并绘制成图,以明确问题的重点,寻找最佳手段或措施的一种方法。

系统图能将事物或现象分解成树枝状,故也称树形图(Tree diagram)。

系统图可以表示某个质量问题与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问题的重点,寻求达到目的所应采取的最适当的手段和措施,形成一种树枝状示图,所以系统图也是一种倒立树状逻辑因果关系图。

因为系统图简单、直观,可以形象地将繁杂的流程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目前在企业界被广泛应用,如质量管理因果图分析、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质量管理措施开展等,都可以使用系统图进行拓展分析。


 

当某一质量目标难以达成,一时之间想不出好的方法,或某一客户质量抱怨频发,都是同一类问题,却又找不到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用系统图,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结合其它质量工具,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

 

1.2 系统图的原理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就需要选择和考虑某一种手段;而为了采取这一种手段,又需要考虑它下一级的相应手段。这样上一级的手段,就是下一级手段的目的。这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所采取的手段按照顺序层层展开,直到可以采取措施的方法,就是系统图(树图)的工作原理。

 


 

通过绘制成系统图,就能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从图形中找出问题的重点,提出实现预定目标的最理想途径。

 

2.系统图的形式和类型

2.1系统图的形式

不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将系统图的形状归结为两种,即单侧展开型和宝塔展开型。万法归一,其实两种图形是一致的,无论是横向展开还是纵向展开,最终目标都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单侧展开型(自左向右)

 


 

2)宝塔展开型(自上而下)

 


 

2.2 系统图的类型

系统图通常以【目的—方法】或【结果一原因】层层展开分析,以寻找最恰当的方法和最根本的原因。根据这两种情况,可以将系统图分为两类:对策型(或称因素展开型)及原因型(或称措施展开型)。

 

2.2.1 对策型系统图

对策型系统图以“目的-方法”形式进行展开,设定目的、目标、结果等要达到的终点,将所应用的手段和方法依次展开,以达到这个终点。例如问题是“如何提升员工满意度?”,则开始发问“如何达成此目的?有哪些方法?”。

经企业内部员工代表头脑风暴讨论后发现有如下方法:减少加班时间,改善食堂饭菜质量,推行绩效奖励制度等,称为一次方法;

再将“减少加班时间”等一次方法展开,继续发问”有哪些方法可以减少加班时间?”,以此得到二次方法;

后续同样就每项二次方法再转换成为目的,进一步展开成三次方法。

这样层层展开,最后建立完成对策型系统图。

 


 

2.2.2 原因型系统图

原因型系统图以“结果-原因”方式进行展开。例如,问题“为何某产品废品率突然提高?”,进而提出问题“导致废品率突然提高的原因有哪些?”。

经持续改进小组分析讨论发现原因是:人力不足,新进人员多,新员工操作不熟练等;

接下来以“人力不足、新进人员多,新员工操作不熟练”等为结果,分别再追问为何形成此结果?原因又有哪些?”;

其中“人力不足”的原因分解为:招聘困难,人员素质不够等;

继续展开,同样就每项本次原因展开成下次原因,最后建立完成原因型系统图。

 


 

3.系统图的特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论是使用8D、A3还是其它质量工具,每个阶段都可以应用系统图,这是系统图的优势。但是最重要的是在“制定对策″的阶段中,活用系统图可以充分发掘问题的潜在原因,并且选定欲解决的目标之后,在将对策具体化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系统图,协助我们进一步制定对策。

 

系统图的特点有:

1)图形表达,简洁直观,易于对事项进行展开;

2)系统分析,全方位问题解决,避免出现遗漏;

3)思考具有逻辑性,不会偏离主题;

4)避免主观判断,协调归纳各方意见,容易达成共识且较具说服力;

5)可与因果图结合使用,更迅速有效地找出问题根源;

6)易于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或工具;

7)对于涉及范围较广或比较复杂的项目或目标,效果更突出,很容易将目标分层展开等。

 

4.系统图的适用范围

无论在企业管理中或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都会碰到一些复杂的事件,这些复杂的事件都可以通过系统图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案。

 

4.1 系统图的适用范围

企业管理活动中,下面这些方面(但不限于)可以经常用到系统图:

1)每年质量目标策划时,将目标层层分解,系统展开,落实到各个组织架构层级;

2)策划或更新质量保证体系时,将各部门质量职能展开,可进一步开展质量保证活动,以明确部门职能,消除“灰色”地带;

3)项目管理或流程管理中,将项目或流程任务及目标分解,落实至可实施的作业活动;

4)开发新产品时,在总体设计时进行系统展开,以满足客户要求;

5)在持续改进项目中,如改进某客户的TQC时,分析、制订相应措施,并找出、落实重点措施;

6)在处理质量抱怨和非质量抱怨(服务类抱怨)方面,有利于找出主要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等;

7)工序分析时,对质量特性按照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的主导因素进行展开;

8)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或瓶颈问题,通过系统展开寻找突破口;

 


 

4.2 应用系统图的注意事项

在系统图的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下列事项:

1)系统图中下一级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应具体规定,并提出实施对策和行动计划;

2)针对性的改善对策需要进行充分评估,以确保改善对策的有效性;

3)可与因果图、矩阵图等结合使用;

从PDCA的角度,系统图的应用总结如下:

 


 

5.系统图的应用步骤

既然系统图是企业管理人员不可缺少的思考方法,对于明确管理重点、找出改进方法和手段十分有效,那么遇到具体问题时,想使用系统图,应当如何做呢?

 

5.1 系统图的

系统图由方框和箭头构成,具体做法是把要达到的目的、目标所需要的手段、方法按照系统逐层展开,由此掌握问题的全貌,进一步明确问题的重点,最终找出欲达到目的的手段。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目标,需要考虑及选择相应手段,同时为了实施这一手段又必须考虑下一级相应手段,这样,前一级手段就成为后一级手段的行动目的,如树枝状层层展开,就形成系统图(树图)。

系统图的绘制程序包括:

(1)确定目的和目标。

要识别所设定目的和目标的限制条件,同时根据更高一级的目的、目标来判定这一级目的、目标是否可行。一般来说,目的比目标更加宏观,目标比目的更加具体、可衡量。可以用5W2H进行提问,比如:

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和目标?

为什么要达到此目的和目标?

需要什么资源?包括人员、设施等;

注意事项及条件有哪些?

(2)提出手段、方法和措施。

利用头脑风暴法等工具,可以将手段、方法和措施写在卡片上,尽可能集思广益,提出实现目的的各种手段、方法、措施。

(3)评价手段、方法和措施,决定取舍。

考察所找出的手段、方法、措施是否得当,决定下一步应保留和舍弃的手段、方法和措施。可采用一些符号来表示评价的结果,例如:X代表不可行,O表示可行等。

(4)制作系统图。

把上述第一步中确定的目的和目标置于系统图的左侧或上端,然后将为了达到与这一目的和目标所必要的手段、方法和措施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

在连接的过程中仔细分析,考虑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以类似于5WHY形式不断进行提问:

为了达到这一确定的目的和目标,应采用什么手段、方法和措施呢?

如果再把这种手段、方法和措施作为“目的”,那么为了达此“目的”还须进一步采用怎样的手段、方法和措施呢?

实施这些手段、方法和措施或其中一部分,是否能够真正达到上级的“手段”或“目的”?

(5)制订实施计划。

根据被研究或考察的对象制订实施计划。这时要将系统图中最低一级的措施和手段进一步精炼且具体化,进行有效性评估,确定目的和目标能否充分实现,并落实实施内容和任务、责任人、完成时间和进度计划、需要的资源等事项。

可以定义实施手段、方法和措施的评估表,以保证评估的有效性。

 


 

5.2 系统图的应用步骤

系统图目前在许多组织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其应用步骤可以分解为以下9项:

(1)组建团队。

选择有经验、有能力或有知识的团队成员。

(2)确定目标。

明确应达到的最终目的(或目标),当然首先应论证“为什么要完成这样的目的(或目标)。”突出表达期待达成的目标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简洁,精炼的语句进行描述,重要的是易于清楚地理解目标或问题的含义。

(3)列出限制条件。

限制条件可包括5MIE及事、时,地、物、费用、方法等,并分类表示。此举可使问题更明朗,而对策也更能根据这些限制条件找出来。

(4)第一次展开。

讨论、分析、找出达成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方法和措施,将可能的手段、方法和措施写在卡片上,此方法类似于对策型鱼骨图中的大要因。

(5)第二次展开。

将第一次展开所产生的手段、方法和措施作为目的,分析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有哪些手段、方法和措施可以采纳和使用。分析讨论后,将它们写在卡片上,这一过程称之为第二次方法展开。

(6)进一步展开。

以与上述同样的过程,将第二次手段、方法和措施作为目的,进行第三次展开,并如此不断地往下展开,直到得出结论,得到具体、可落实的行动面且可以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加以考核。

当无法区分高级和低级时,可以采取广泛收集各类手段、方法和措施,然后用亲和图法进行层次整理。

(7)评估实施方法。

经过团队的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将最后一次展开的各种手段、方法和措施依重要性、可行性、紧急性、经济性、有效性、效果、成本、时间、顾客需求等维度进行评价,制作实施方法评价表,可以用分数(例如1分~5分)表示评价结果。

(8)分析沉淀。

展示系统图,将初步的卡片与评价表贴在白板上,或发给团队成员,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集合团队成员做一次梳理和检查,考察是否有透漏或需要修正之处。

(9)完成系统图。

系统图制作完成后需填入一些必要的事项及解释条款,最好填写完成的时间节点、团队成员等。

一般系统图展开三次,手段对策已相当具体,展开对策必须评估,再从其中选出数个要采用实施的对策,其他未被采用的对策可暂时搁置,但千万不可消除丢弃,以备日后需要时可再用。

评估所采取的手段、方法和措施是否恰当,以决定舍取,可以用O、△、X等符号表示。(O- 表示可以实施;△-表示尚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实施,需进一步调查。X- 表示不可行。)

对属于△的手段应再次通过调查和试验,将其转化为O或X。

评估时应注意:

a.不可用肤浅的见解评价,即不能简单地决定,要有论证过程,说清楚为什么取舍。

b.否定一些手段、方法、措施时特别要慎重,要注意二次展开,要研究建议的内涵,尽可能转化为可实施的手段、方法、措施。

c.评价过程中产生的新设想,要补充到原有手段、方法、措施之中去,使其更加完善。

 

6.系统图的补充说明

系统图是来自于横跨各个学科的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系统分析方法。系统科学从系统的着眼点或角度去研究和考察整个客观世界,科学思维方式由主要以“实物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通过系统目标、要素、环境、资源和管理分析,可以准确、深刻地诊断、揭示问题及起因,有效地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6.1系统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元素是构成系统整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离开了整体,这些元素也就失去了作为整体组成部分的意义。系统不是各个元素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个组成元素在孤立的状况下所达不到的。

(2)目的性。

不同系统的区别标志是其实现某种功能的目的。其目的可以通过更具体的目标来体现。系统的多个目标不一定完全一致,甚至有可能相互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寻求折中或平衡,以获得最佳的整体效果。

(3)层次性。

可以将系统分解为一系列的、存在一定层次结构的子系统。各个层次具有独自的功能,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共同完成系统的整体功能。

(4)相关性。

系统内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特定关系。

(5)环境适应性。

系统功能和元素会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系统具有适应环境改变,保持功能稳定的特性。

 


 

6.2系统分析的类型

根据系统的基本特征及本质,可以将系统分析划分为5个方面:

(1)整体分析。

任何系统都是由众多的子系统及下层的单元和元素构成的。组成的系统的功能、性质与运行规律不同于其各个组成部分独立时的状态,整体体现了各个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状态。其核心是通过局部最优化,经过协调得到整体最优。

(2)结构分析。

系统要素不同于排列组合,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特征、功能与性质。寻求系统合理结构的方法或途径,找出系统构成上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征,获得系统在组成因素和互相关联的分布上达到最优的结合及输出。

(3)层次分析。

可以从纵向把系统划分为若干等级,横向又可以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且各自独立的平行部分。结构的层次性是系统发挥最佳功能的前提条件,是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保证。

(4)相关分析。

整体系统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其中一项发生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要素的改变必然改变整体系统,系统的改变引起环境的变化,反之亦然。系统发展具有协同性及各部分发展变化的同步性。

(5)环境分析。

系统与环境不断交换着信息、能量和物质,使系统适应着环境,环境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系统的功能与性质,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也改变着其周围的环境。

 

6.3系统分析的主要作用

1)帮助人们理解需要研究的系统及对不同的系统加以比较;

2)鼓励人们对系统的不同部分进行同步研究;

3)使人们注意系统中的结构和层次的特点;

4)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增加新的知识;

5)突出未知领域的探索,使人们从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了解未来;

6)使人们转换视角,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7)迫使人们在考虑目标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时,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制、分析水平和贯彻执行的问题;

8)诱导新的发现,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等。

 

6.4系统分析法的步骤

(1)明确问题,确立目标。

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其性质、关键和重点,划定问题边界和范围,了解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设立系统目标。

多目标时要考虑各个目标的协调,还要关注目标的经济性、可行性和整体性。

(2)收集资料,分析问题。

广泛收集与之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找出内、外部组成要素及其地位、特点、规律和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3)提出可替代方案。

制定若干能达到目标和要求的系统可替代方案,供分析、比较、优化,以实现进一步改善的目的。

(4)建立模型。

模型是描述系统目标相关的因素之间的关系,确认影响系统目标和功能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度,因素之间的相关度,达成各目标的约束条件及途径。

(5)系统优化。

将各可行或替代方案的模型进行优化和仿真计算,求出最优方案。

(6)系统评价。

根据目标制定评价标准,主要从技术和经济方面,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比较,从而选择最优系统方案。

 

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依托一套成熟的服务体和工作流程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软件系统顾问咨询,系统实施和售后维护等一系列服务,全面满足客户的需求。诚信经营,用心服务,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

专注于企业质量信息化服务

Our Clients Are Our First Priority

主页    质量管理    质量工具之系统图